在面对突然而至的资助者时,表现出的不..
两种声音
老冯应宽容
这个女孩骨子里是自尊好强的,但因为身世原因,变得很自卑。她的内心是很不愿意成为受资助的对象的,只是出于现实的无奈而接受。所以她的潜意识 是排斥跟资助有关的人和事。她并非对老冯有什么不好的看法,而是不愿面对自己是受资助对象这一事实。老冯最好不要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玲玲,应该站在她的 角度去体会她的想法。
———网友ctve188
女孩要反省
替这个老伯不值,就像我们在公交车上让座,如果自己让座给别人,人家坐下后连个感谢的眼神都没有,会感觉不值。让座并不是为了人家的感谢,但别 人觉得理所当然的话,真的会感觉不舒服。这个老伯资助女孩,并不是要女孩感恩戴德,但是如果连一句暖心的话都没有,真是没有必要再去资助了。不懂得感恩和 礼貌,这个女孩该反省一下自己。
———广东手机网友
受资助的14岁女孩,在面对突然而至的资助者时,表现出的不热情和距离感是否代表了冷漠和不感恩?资助者又应该以怎样的心态面对受资助的孩子?
昨日,成都商报刊发的独家新闻《一场资助背后的冷暖人心》,讲述了三轮车师傅老冯资助14岁女孩玲玲(化名)的故事,坚持4年的资助后,老冯与 孩子首次见面,却因孩子表现出的“冷漠”,有些寒心随后停止了资助。然而,成都商报记者通过对玲玲本人的深度采访和实地走访,了解到孩子并非冷漠,而是因 强烈的自尊和自卑纠结在一起,导致她无法以放松的姿态面对老冯这个资助者。
此事经成都商报独家报道后,被数百家网站转载,引起上万网友的激烈讨论———有的网友认为,女孩年纪小,因身世和性格原因不懂表达,不应苛责; 但也有人认为老冯资助女孩值得表扬,女孩“冷漠”的表现确有不妥;还有网友认为,孩子终究会长大,老冯不应以恩人的身份去见面,不然行善就变味了……截至 昨日22点,仅新浪新闻的评论跟帖就已超2万条。
针对网友们的争议和质疑,成都商报记者再次采访了当事双方及其身边人士,帮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此事。
受助者
玲玲
回应网友质疑
网友疑问1:
为什么不主动给冯师傅打一个电话?
在首次见面之后不久,玲玲的奶奶就给老冯打去了一个电话,老人希望老冯能原谅娃娃的“不礼貌”,老冯问:“玲玲自己有手机,为什么不给我打来?”
奶奶慌忙把电话交给了紧贴在电话旁边听的玲玲,玲玲赶紧把手机接过来,但“喂”了一声后才发现,冯保保已经挂断了电话。此后,玲玲没有再打电话的原因是,在这个14岁女孩看来,自己已经惹冯保保生气了,再打去电话似乎就是向冯保保要钱,她认为自己开不了口。
在玲玲的班主任魏铭看来,“这个娃娃很腼腆,心理负担很重,虽然很努力学习,但上初中后,成绩一直是中等。”魏老师说,因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为帮她缓解压力,其还特地给她安排了一个性格开朗的女生为同桌。
网友疑问2:
家境不好还用手机,是不是不懂节约,不懂感恩?
在家长和老师眼中,玲玲很节约。“她一个星期生活费50元,每天10元钱。”奶奶刘桂华介绍,因家境贫寒,玲玲在学校生病了都舍不得去看,小病就拖,大病实在支撑不住才给家里打电话,而她身上穿的衣服大多是别人送的。这一点得到了班主任魏铭的证实。
“因为长期节约,营养不良,玲玲头发有些发黄。” 魏老师说,学校和老师主动免去玲玲一些费用,并主动给她申请一些补助。因得到老师同学的关心和照顾,在班级活动和打扫清洁时,玲玲也主动承担一些粗活、重 活。魏铭介绍,“从这些日常行为来看,她还是懂得感恩,但特殊环境长大的孩子,一些东西她不知道如何表达。”
网友疑问3:
更愿意成为“照顾别人的人”,是否是花言巧语?
成都商报记者采访获悉,玲玲口中所说的“更愿意成为照顾别人的人”并非假话。从村民口中得知,今年玲玲家地里收了2000斤谷子,因爷爷已丧失 劳动能力,所以她和奶奶负责收割,到了打谷子的时候,2000多斤谷子全是这个14岁的小女孩利用放学和周末一捆捆打出来,再用背篓背回家的。记者询问玲 玲,这样是否觉得劳累时,玲玲说:“不累啊,爷爷奶奶干不动,当然是我来做啊。”同时,村里好几个亲戚家的小孩,只要玲玲一有空就会去照顾。玲玲开心地 说:“1岁多的小侄子看见我就会笑,我一离开小侄子就会哭。”对于这种被人需要的感觉,玲玲明显很喜欢。
B资助者
老冯
回应网友质疑
网友疑问1:
玲玲是小女孩,为何不带着妻子一起去看望?
老冯称,对他资助贫困娃娃,妻子一直不赞同,夫妻俩还吵过好几次架。这次能去看望玲玲,也是因为回乡办残疾证,妻子也终于理解了患脑溢血被抢救 回来的他,就由着他去实现自己的想法。但想要妻子陪伴前往?毕竟从梓潼到三台还有100多公里路,仅单程路费就要花100多元,夫妻俩确实有点心疼,觉得 这个钱还不如节约下来,给娃娃改善下伙食。
网友疑问2:
老冯也不宽裕,资助娃娃是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
老冯解释,自己以前曾每月花钱买彩票,可坚持好几年,钱花了不少,始终没中奖。一次,他听到彩票站里的广播,说彩民的钱都用于慈善事业。老冯考 虑了下,与其买彩票做慈善,还不如直接资助一个贫困娃娃,这样钱花出去,自己心里也舒服。他说,自己并不图孩子将来长大后能有什么回报,只是想把钱花得更 有意义。
要尊重受助者,不要觉得受助者可怜,
而是觉得这份爱心捐赠值得。
针对玲玲的情况,成都商报记者采访了德阳市人民医院心理医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罗澍。“绝大多数贫困生的心是孤僻、内向、焦虑的。”罗澍分 析,因为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导致他们有自卑心理,但骨子里往往深嵌着强烈的自尊与过度的敏感。尤其是面对捐赠者时候特别强烈。很多受捐者都会有社交恐惧, 更多的是在捐赠者这里感受到压力,当他们不知道如何去面对的时候,会选择逃避心态,他们的心里会很难受。”
很多受捐者都会有社交恐惧
骨子里自尊强烈过度敏感
罗澍介绍,她近期接触的一个案例,也是一个接受捐助的贫困生,这个贫困生最讨厌的就是站在主席台上,捐助者拿着红包递给受捐者,然后受捐者拿着 红包站在台上被拍照。因为穷而感到羞愧,很多人不愿暴露自己的弱点,站在捐赠者面前,受捐者的弱点全部暴露了,总觉得自己是被怜悯的对象,当无法满足或达 不到对方要求时就无所适从。“他们的心脆弱敏感得像玻璃一碰就碎。”
玲玲主动在学校和家里承担一些重活累活,其实也是一种感恩的表现,只是默默地表达。对于用手机一事,14岁的玲玲处于青春期,有追求向往美好事 物的需求。但她本人还是很节约,每天生活费10元,所以资助者冯先生不必为此介怀。因为自卑心理,玲玲不愿意主动和资助者沟通,其实这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 象。玲玲没有把受资助的事情告诉老师,主要也是自卑心理和自尊心理,这是她的短板,因为自尊她不希望被人看到。
希望爱心人士尊重受助者
别觉得他们可怜
罗澍希望爱心人士能有这样一个心态———“要尊重受助者,不要觉得受助者可怜,而是觉得这份爱心捐赠值得。”很多捐赠者给予对方的帮助,不一定会得到对等的汇报。但是在他内心还是很感激这段经历。
“针对这类人群的教育,首先要尊重她,让她觉得彼此之间是平等的,不要让她感到压力。”罗澍介绍,针对玲玲的情况,希望老师和家长在教育中,强 调个人能力,而不是强调家庭和背景,主动发现孩子的优点让她树立自信心,比如让她做班干部为同学服务,让她有优越感,获得尊重。等她逐渐成长后,能够正视 自己的问题。
资助者说
湖北手机网友:我在资助一个男孩,没见过面,每次跟他父亲通话他都会被父亲叫来说几句,我能感觉到孩子内向,但孩子每次腼腆地叫叔叔我就满足了,我只是尽自己力量帮助他,并没有资格要求他,但他得有起码的礼貌和教养,否则谁愿意资助呢?毕竟我也是普通人,不是伟人。
网友“真一心哥”:责怪女孩子的,你们真正不懂被资助者的心呀。我也在搞公益,帮助儿童,理解他们的难处。他们有心感恩,但不知道如何表现,毕竟他们的环境是生存第一。
网友“吹着口哨在路上”:我也有过类似的资助别人的经历,我不需要感恩,但需要被资助者对我最起码的尊重。
广东网友:我也曾有过资助他人几年,但没去看过,看有什么用呢,孩子始终会长大,长大了自己有自己的想法,资助者本来就不应该老是以一个恩人的身份去见一个受资助对象,这样以后人家才更有信心去面对社会。
受助者说
深圳手机网友:我也是受过别人资助的,资助我的也是一个农村人,我现在每次回家都给他们家带一些礼物,去他们家坐坐,每月都给他们打一次电话,在你困难的时候别人帮你,这样的人你都不感激,你也没什么出息,做人是根本。
网友“生活平淡_不忘向前”:我作为一个受过帮助的人,看完很气愤。大学时候母亲生重病,是同学和社会上的好心人帮助我迈过难关,救了母亲一 命。现在我一个月工资4000,另外还做点副业,我也不舍得花钱,谁帮助我,我都记得,等我还完债让母亲过上好日子,再回报其他人。当别人帮助你的时候想 想,人家如果不是心肠好,为什么要帮你,人家帮助你,你还怀疑人家有什么企图?我觉得这女孩根本没有到需要帮助的程度。
广东手机用户:我也是个孤儿,从小在堂哥家长大,堂哥堂嫂对我非常好,也从不去给我办这个补助那个申请的,我虽然没接受过什么良好的教育,但我也知道要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