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大学后,她在坟前告慰父亲
学子档案
姓名:陈荟敏
性别:女
高考分数:580分
第一志愿:山东大学
陈荟敏计划走入大学校门后,利用大学假期勤工俭学分担母亲的负担,因此这个暑期将是她今后几年跟妈妈在一起最长的一段时光。这段时间,她跟着妈妈学做家务,学做面条。眼瞅着女儿变得更加懂事,母亲想起了一年前去世的爱人,眼眶不由自主变得湿润了。
考上大学后,她在坟前告慰父亲
高考分数下来后,陈荟敏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父亲。但按照原平当地习俗,这个时候不是给亲人上坟的正日子,亲友们有些犹豫。最后,母亲决定打破陈规,带着女儿回老家“看父亲”。在父亲的坟前,陈荟敏流着泪,把自己考上大学事讲给父亲听。
父亲在世时,十分疼爱陈荟敏。母亲十年前患了子宫癌,治病花光家中积蓄,为了养家和不影响女儿上学,父亲除了种地,农闲时还四处打工赚钱。3年前,父亲患上心衰,因为病情发展快,多次住院接受治疗。担心陈荟敏分心,父亲每次住院都叮嘱家人别告诉女儿。
去年10月,父亲去世头天晚上,母亲瞒着父亲把陈荟敏叫到医院。夜里,她在父亲床边陪侍,父亲叮嘱她考个好大学,不辜负亲友们的期望。第二天,她返回学校,当天夜里她就接到父亲去世的电话。
把思念埋在心底默默努力
十年来,陈荟敏的父母先后患重病,花钱治疗开销大,家里入不敷出,居住的房子随时可能倾塌但却无力维修。两年前,一家三口搬到了陈荟敏奶奶家居住。7月14日,记者到原平家访时看到,陈家现在居住的院落是个普通农村小院,庭院四边的数间平房都年久失修,陈荟敏和母亲居住的两间平房状况虽好些,但墙面上仍然有开裂。
陈荟敏是个内向的姑娘,每次回答记者提问后,她都会抿住嘴不再多说别的。说起父亲,她的眼角总噙着泪水。
父亲去世的消息,曾一度让陈荟敏失去生活的信心。在学校第一次模拟考时,她大脑中一片空白,明明会做的题,也总是写错。年级成绩公布后,她的成绩比平常倒退了数百名。
老师们十分关心她,当了解她成绩退步的原因后,老师们选择了默默地帮助她,辅导她学习时,所用的时间会比别的学生多些。
来自老师和同学的关心,让陈荟敏渐渐走出失去父亲的阴影,她的学习逐步回到正轨。高考前的半年时间里,她每天5点就起床,夜里12点才休息。她把父亲的思念埋在心底深处,默默地努力。
性格坚韧,懂得感恩
“她是个性格坚韧的姑娘,父亲去世,没有把她压垮,老师们都很欣慰。”陈荟敏高中语文老师、忻州一中教师成晓凤接受记者采访时欣慰地说。
陈荟敏就读忻州一中时,成晓凤一直是她的语文老师。成晓凤性格和蔼,关心学生,包括陈荟敏在内的很多学生都和她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关系
“这个孩子懂得感恩。”成晓凤说,陈荟敏的父亲住院治疗期间,多位老师捐献爱心款资帮助她的父亲看病。高考成绩出来后,陈荟敏探望帮助过她的老师,答谢师恩。她与成晓凤相见时说,“老师,您帮助我那么多,我不知道该怎样感谢您……”“你出息,就是对老师最大的答谢。”成晓凤这样回答。
如今,想办法筹措大学学费,是陈荟敏和母亲最近想得最多的事。“她夜里一个人蒙着被子哭……”母亲说。
“我和妈妈商量好了,筹不下学费就办理助学贷款,上学后我再勤工俭学……”陈荟敏这样说。
本报记者 梁成虎
○相关
本报与中国助学网共助贫困孩子上大学
本报7月18日讯(记者 李喜芳)本报今年助学活动启动后,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支持,由原平市七旬退休老人石建华创办的中国助学网今年再次与本报合作,共同关注贫困学子,帮助他们圆大学梦。“去年和山西晚报合作后,很多爱心人士加入助学网,今年能再度合作,我非常高兴,希望能帮到更多的孩子。”提到去年的合作,石建华表示感谢。
今年,中国助学网网站上仍将开设有本报爱心圆梦助学行动的专栏,并定期更新本报报道的学子资料,向全国网友募集学费。本报也将通过各种宣传平台,呼吁更多爱心人士关注中国助学网(http://www.chinazx.org),帮助贫困学子圆大学梦。
“我们这里有一个孤儿,学习特别好,今年考得不错,我一定要帮他上大学。”石建华用很坚定的声音说。今年71岁的中国助学网创始人石建华,曾是原平市人大副主任,退休前曾无数次下乡走基层,看到当地很多贫困家庭的子女上学面临种种困难,尤其是一些孤儿、单亲、残疾人、低保家庭的孩子面临辍学的困境,石建华决定创办助学机构。2005年,石建华开始筹建自己的网站。2006年正式退休后,建立了中国助学网,资助各个年龄段的贫困学生。情暖学子,圆梦育人,十余年来,石建华资助的学生已有数万人,受助学生遍布全国各地。